Random Tech Thoughts

The title above is not random

爱因斯坦也拉小提琴

毕设告一段落,可以放心写博客了。这次我也做回标题党,主要内容其实是介绍我昨天看的一本书的 :–)

昨天去图书馆,在音乐的一个书柜上找到这本书,《古典音乐欣赏入门》,作者刘一贯,他在大学里讲授古典音乐欣赏,又很崇拜爱因斯坦,说要像爱因斯坦一样教音乐,书里还有一张爱因斯坦拉小提琴的照片。由此产生兴趣,看过之后才知道爱因斯坦不仅是古典音乐爱好者,他本人还会演奏小提琴(没有记错的话李四光也会拉小提琴),有时还和鲁宾斯坦合作演奏室内乐。铃木镇一的《莫扎特教育风暴》中有一篇文章,《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此文介绍了铃木本人在德国时在小提琴学习上受到爱因斯坦鼓励,也讲述了爱因斯坦童年学习小提琴的经历。(铃木是日本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

爱因斯坦教别人欣赏古典音乐的方法就是让人听录音,从巴赫的作品开始,但是不对作品做什么讲解,就是让人多听,用直觉去感受。(在巴赫逝世 200 周年时代表美国科学界邀请卡萨尔斯到美国举办音乐会的就是爱因斯坦,或许爱因斯坦还是个巴赫迷。)书上摘录了爱因斯坦对科学和艺术关系的一段精彩的评论:

当我们作为自由的人对世界进行观察、探索和赞美的时候,我们就进入了艺术和科学的领域。 如果把见闻感受用逻辑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从事的就是科学。如果其表达形式不能被理智接受,而只能凭直觉领悟,所从事的就是艺术。 两者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对于超越个人利害关系事物的热爱和献身精神。

想起了 Knuth 对科学和艺术的评论,当我们能够将原先只能靠直觉感受的事物用逻辑语言(数学)描述的时候,科学就得到了进步。牛人们对科学和艺术的见解真是精辟,听来让人激动!

作者说像爱因斯坦一样教古典音乐其实就是要让学生多听,而不多做讲解,靠直觉去感受。作曲家的表达媒介就是音乐。有一种音乐体裁叫无词曲,李斯特对它的解释是文字不能表达他想表达的东西,为了避免听众被误导干脆就去掉文字。音乐和其他艺术相比最大特点是它是与时间紧密相关的,乐谱描述的是从音乐开始到结束这段时间内每一个时间点上应该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这构成了旋律,它是音乐的灵魂。而古典音乐的一个特点是耐听,一首曲子听过很多遍都不会厌。作者觉得有时候自己喜欢一首曲子部分是因为熟悉,所以通过多听记住一首曲子的旋律,慢慢的就会喜欢上它。听古典音乐的时候遇到自己不喜欢的曲子先跳过好了,没有关系,没必要觉得自己不喜欢是因为听不懂。那些说自己懂一首曲子的人往往是过分自信自己对音乐理解的人。

作为“非专业”入门级古典爱好者,作者的这些看法我挺赞同的。我觉得对理解音乐有意义的解说可能只有作品的创作背景,通过这些背景可以了解作曲家创作时的心情,从而推测出他想在音乐中表达的感情。我觉得即使忽略这些也没关系,自己喜欢就行了,当然这些背景当成八卦来看也挺有意思的。比如有些求爱的曲子之类是为谁创作的,创作以后作曲家有没有把 MM 追到:–) 更何况有些幻想曲、或者炫技的曲子就是灵感来了而做的,也没有什么创作背景可谈,作曲家自己都可能不一定说的清想表达什么。书里面介绍了一些作曲家和演奏家的生平,其中有一些东西可以当八卦来看。

仅仅靠听当然也有不足,比如只靠听的话很可能永远都明白不了作品名字前的什么 A 小调之类的东西是什么意思。(曲式,体裁之类的东西靠听到还是能够自己领悟出来的。)因此书中还介绍了一些乐理方面的基础知识,而这些乐理知识也可以认为是描述音乐的逻辑的语言,使得我们可以系统化的去理解古典音乐。学乐理最好的方法很可能是先去学下钢琴,小时候学电子琴的时候老师跟我讲过一些乐理方面的东西,可惜差不多都忘了。这本书上给了一个钢琴键盘图,通过它来讲解还是很清楚的。书中介绍了音程、音数、度数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音程与听觉协和度的关系。还有用五度相生、十二平均律来选择基本音级,调式等基础乐理知识。这些描述都是用的“逻辑的语言”,不少乐理方面的东西在我看来像是数学小游戏。(之前看到 Solidot 上说微软在开发自动生成伴奏的软件,开发这东西的人应该需要不少乐理方面的东西,比如和弦和声什么的。要是我也能去的话就好了,想必那里会有一堆古典音乐的 CD,还可以假借研究之名欣赏古典音乐,妙哉!)

乐理方面只说一个魔鬼音程吧,其实更有意思的是五度相生和十二平均律,但描述起来比较复杂,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搜下,或者等我以后再写 :–) 魔鬼音程东西跟 sqrt(2) 有关。音程指的是先后或同时发出的两个音之间的结合,表示音高的差别,但是注意决定协和程度的不是音高的差,而是两个音频率的比值,因此音程描述的是音高的比值。完全协和两个音的频率比值是 1:2 (也就是八度的差别),次之的是 2:3。小整数比值的音程听起来会比较协和。钢琴上最不协和(也许听起来并不是最不协和的,但很可能是最难唱准的)的音程的音高比值无法用整数描述,是 1:sqrt(2),也被称为魔鬼音程。看来人们天生还是喜欢整数更多一些啊。

我开始欣赏古典音乐也是到了大学,作者是从 25 岁开始,看到这里也就不觉得自己起步晚了。小时候看过中央电视台的一期节目,介绍了小提琴和三种名琴的历史,那期节目里放了不少维瓦尔第的四季的录音,有吕思清用一把名琴演奏的版本。对这期节目印象很深。从此喜欢上维瓦尔第的四季,也逐渐喜欢上了小提琴和古典,或许也是这期节目让我在大学里产生兴趣并鼓起勇气去学小提琴。喜欢古典导致的一点遗憾是现在从来不听流行音乐了,每次有人拉我去 K歌都只能沉默,最多只能唱几首高中时会唱的。

作者推荐欣赏古典从一些简单的小品开始,他最喜欢的是卡萨尔斯的巴赫大提琴小品,另外他还推荐莫扎特的一些小品。作者自己收藏有上千张的 CD,书中推荐了非常之多的古典名作,我就准备拿着上面的曲目单子来扫盲了。(巴赫的大提琴组曲多亏了卡萨尔斯才被世人认识,也使得大提琴作为独奏乐器得到了重视。他 13 岁看到这部作品,25 岁第一次登台演奏其中的一首作品,到 35 岁才给整部作品作了录音。卡本人还有不少传奇的故事。)除了维瓦尔第以外,我听古典音乐也是从巴赫和莫扎特开始的,不过是直接从听协奏曲开始的。贝多芬的作品要到一定的时候才会喜欢吧,并不适合入门。欣赏古典是一条漫长而有趣的道路,我只是刚踏上愉快的旅程而已,所以对于推荐什么没有什么好说的。

爱因斯坦认为对音乐的欣赏没有影响他的科学研究,反而是帮助了他,甚至于在他的自传中写到:“我一生的事业得益于童年时期的音乐训练。”我童年时也有过一点音乐训练,很遗憾的是父亲恨铁不成钢的方式使我一直疲于应付甚至抵触,最终没有坚持下去。但即使这样,还是要感谢父母让我能够在小时候接触到乐器,小时候的经历对我现在学习小提琴还是有帮助的。看到爱因斯坦的故事以后,我更加希望能够坚持把小提琴练下去,争取早日可以拉出动听的旋律来 :–)

最后贴几个视频。第一个是前几天在土豆上看到的罗斯特罗波维奇演奏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中的前奏曲,给人很静谧的感觉。第二个是 Hilary Hahn(美女!)的访谈,其中有 Bach 的 A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录音。第三个是穆特演奏的莫扎特降 B 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分了好多段,我觉得不错,贴一个第一乐章的。(不过莫扎特的五首小提琴协奏曲里最受欢迎的貌似是第三协奏曲。穆特阿姨当年也挺漂亮的。)

Comments